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古文阅读标准答案及原文译文解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古文阅读标准答案及原文译文解析,是由国学启蒙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古文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友人李愿的一篇赠序。韩愈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送李愿回盘谷隐居之时写下这篇文章,借以倾吐他的不平之气,并表达他羡慕友人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前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隐者之所盘旋(          )         (2)坐于庙朝,进退百官(         )
(3)伺候于公卿之门(          )       (4)足将进而趑趄(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②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①孰若无毁于其后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C.①濯清泉以自洁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①道古今而誉盛德     ②图穷而匕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
A.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B.与之酒而为之歌
C.膏吾车兮秣吾马            D.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4.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对“人之称大丈夫者”的态度。(2分)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3分)                                                         
(2)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2分)

参考答案
1.(1)留连徘徊  (2)提升罢黜  (3)窥伺守侯  (4)踌躇不前
2.C。①②都是连词,表目的“来”。A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②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B①介词“在”②介词“比”;D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3.D。“鲜”:稀少。A“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觉得豪壮”。B “酒”:名词活用作动词,“喝酒”。C“膏”: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油脂涂抹”。
4.厌恶、讽刺、否定、蔑视等,意思对,即可。
5.(1)从山上采的野果,甜美好吃;从水里钓的鱼虾,味鲜可口。起居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求安于舒适的生活。
(2)因为它被环绕在两座山之间,所以名叫盘。



二: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便:方便
B.采于山,美可茹——茹:食
C.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形势:权势,地位
D.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刑辟:刑法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抨击所谓的“大丈夫”的一项是(     )
①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②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③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④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⑤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⑥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写盘谷是隐居的好地方,目的是以幽雅清静的盘谷来对照污浊肮脏的社会现实,表现隐者自视清高、不甘同流合污的情怀。
B.文章接着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文章末段的赠歌极写隐居生活的舒适、无忧。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之效。
D.全文借赠序对象之口,表作者本人之意,通过鲜明的对照、强烈的褒贬、形象的描写、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憎,骈散结合,抒情达意,堪称一篇美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3)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参考答案
1.A
2.D
3.D
4.(1)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繁茂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
  (2)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
  (3)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

三: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其环两山之间         谓:算是,算作
B.清声而便体             便体:体态轻便
C.廓其有容               廓:广阔的样子
D.膏吾车兮秣吾马         膏:加油脂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作者对“穷居而野处”山林生活赞赏和对趋炎附势、投机钻营小人嘲讽的一组是
A.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B.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C.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D.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序言。作者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以及“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B.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诗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C.本文在写作艺术上很具有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D.文中韩愈的观点很明确,他并不是厌恶报负于当代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而是自己不能侥幸得到,于是安于命运过着贫寒生活。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3分)
(2)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4分)
(3)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3分)
参考答案:
10.A   11.B   12.D
13.(1)有人说:“这个山谷啊,位置幽深而地势险阻,是隐士盘桓遨游的地方。”我的朋友就住在这里。(“所”字结构要翻译成名词性短语,盘旋:盘桓,逗留;“居之”是省略句,共3分。)
(2)既不受官职用车与服饰约束,也不遭刑法刀锯的处分;既不了解政局的盛衰,也听不到百官升降的消息。
(3)身处卑贱侮辱而不感觉惭愧羞耻,触犯刑律法制而受到处罚杀戮,希图看到万分之一的侥幸机会,一直到老死方才罢休的人,这样的做人究竟算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译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地方叫盘谷,盘谷地区,泉水甘甜,土壤肥饶,草木茂盛,居民稀少。有人说:“因为它被环绕在两座山之间,所以名叫盘。”有人说:“这个盘谷啊,居处幽深,地势险阻,是隐士留连徘徊的地方。”我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李愿曾经说:“世人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他们的:将利益恩泽施予别人,名气声望显扬于当时。高坐在庙堂上面,掌管提升、罢黜百官的大权,并辅佐皇帝颁发政令。他一出门便树立旌旗,罗列弓箭,武夫在前头喝道,随从的人塞满路途,那服侍供应的人,各自拿着他们的物品,在道路两旁,迅速地奔跑着。他一高兴,就有人会受到奖赏,他一发怒,就有人会受到惩罚。才能出众的人站满在跟前,谈论古今之事,赞誉他的盛德,他听在耳朵里一点也不觉得厌烦。那眉毛弯曲而面颊丰满、声音清脆而体态轻盈、外貌秀美而内心聪敏、飘动轻薄的衣襟、掩映长长的衣袖、脸上搽白粉画绿眉的美女们,住在一排排的房屋里,终日空闲,凭恃自己色美艺强来妒忌别的姬妾受到宠爱,比赛艳丽去博取主子的欢心。这就是受到皇帝重用、掌握当时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不是厌恶这些而逃避它,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够侥幸获得的。住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里,登临高处,眺望远方,坐在茂密的大树下,(逍遥自在地)度过一整天的时光,沐浴在清澈的泉水里使自身洁白无瑕。与其在先前受到赞誉,还不如在以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上享受快乐,还不知精神上没有忧愁。不担任官职,就不会刀锯加身;不参知政事,就不会碰上罢官、升官之类的事。这就是不遇时、不得志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是这样做的。窥伺守侯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奔走在争权夺利的道路上。脚刚要跨进一步却又踌躇不前,嘴刚要说些什么却又吞咽不语。处在肮脏卑下的地位上却不感到羞耻,一触犯刑法就会遭到诛杀,图求万一的侥幸,一直到老死方才罢休,这种人在为人方面好不好您看怎么样呢?”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觉得非常豪壮,便和他一起喝酒,并为他写了一首赞歌;“盘谷地区,是您的住房;盘谷的土地,是您种植庄稼的地方;盘谷的泉水,可以沐浴又可以沿着水边漫步观赏;盘谷地势险阻,谁来争夺您的住所?盘谷幽远深邃,方圆开阔,包容很广;山路萦绕曲折,好像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老地方。啊!居住在盘谷里的快乐呵,快乐无穷无尽;虎豹远远避开呵,蛟龙逃遁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呵,吆喝禁止种种灾殃。吃喝鲜美呵,长寿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情呵,还有什么奢望!用油脂涂抹我的车轴呵,拿饲料喂我的马匹,跟您到盘谷去呵,让我一生一世在那里自由自在地徘徊游荡!

赏析:
本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800年,韩愈来长安求官,一直未能如愿。他心情沉重,牢骚满腹,借写这篇临别赠言来吐露他的抑郁心情,表达他对官场丑恶的憎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主旨,是通过对李愿归隐盘谷的议论间接表现出来的。[4]
首段简洁叙述盘谷环境之美以及得名由来。接下来三个段落忽开异境,假借李愿之口,生动地描述了三种人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卑污谄媚的官迷。通过对这三种人所作所为的刻意描摹,表明了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抑扬取舍。最后,作者作歌肯定李愿的说法,在对隐士的赞美之中,讽刺当时昏暗的政治、骄奢的权贵和趋炎附势之徒。
文章写得颇有特色。首先,叙述角度富于变化。作者采用多角度方法反复表现自己的观点: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以第一人称口气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使整个内容表达委婉曲折,一唱三叹,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
其次,在文体上,采用散体与歌赋韵文相结合的方式,恣肆挥洒,不拘一格。首段全用散体。中间部分以散驭骈,既有骈赋的章法,又有散文的气韵。句末用韵,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骈散兼用而又能浑然一体,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篇内容由国学启蒙网 yebeta.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国学启蒙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