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送别诗的特点及试题解读

羁旅送别诗的特点及试题解读,是由国学启蒙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一:什么是送别诗、羁旅诗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送别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歌以情动人,而“送别诗”最适于抒发感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纬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友情是除了爱情之外,最能充分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作品了;另外古代的读书人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积极投身到社会中,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人世中诸多的不如意,也使得“送别诗”特别受文人钟爱,这众多的“送别诗”充满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无尽的感慨悲伤,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可以说没有那种诗歌能够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如此多样的;也真是如此,在高考中,朋友赠别之作也就经常成为诗词检测的选项。我们应该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启迪我们读者的心智。

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张说《蜀遭后期》)

( 借抱怨秋风,抒发不能归的烦恼,含蓄委婉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盂浩然《宿建德江》)

(即景抒情,表现了在旅途中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写远在异乡,深秋景色,旅愁归思,即景点染。)


二、送别诗、羁旅诗的特点

(一)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

1、内容解读

“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 “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 “别时”部分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 “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当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

2、思想解析

“送别诗”的主要旋律是“别”,就决定了诗歌中的思想基调是以“悲”为主,只不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目的等对于“悲”的解读有轻重深浅罢了,在解析“送别诗”的思想主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对象是男女,这种“送别诗”有时把它归为“爱情诗”,爱情是最动人的,又是让人最销魂的,都会写得缠绵悱恻,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极尽悲情之词。

下面三种都是朋友之间,但是朋友的处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样。

㈡诗人是送别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别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贬谪或远行,一般来说这种送别属于赠别,既是赠别往往是鼓励、勉励、安慰为主,当然还有极写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抚平朋友内心的不安和创伤。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后面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悲”就轻些,相反给我们读者一种豪壮之感。

㈢诗人是被送别者,而且还是不如意者,这里又两种极端,一种是悲叹为主,一种是以表明自己心志,当然作为阅读我们特别要注意后者,因为它更能使人振奋。如王昌龄的《渭城曲》后面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自我勉励,这类“送别诗”和第二种一样“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怜,也就是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这类诗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为主,在这种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真可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悲伤笼罩着全诗,诗人的内心是压抑,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都是失望的,这类诗“悲”的成分最浓。

3、涉及领域

1) 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王维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边关思乡: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 艺术手法多样。

1、情景相融,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在“送别诗”中自然景是诗人抒情的最好的依托,无论是“别前、别时”还是“别后”都与景相关,“别前”写景可以说是“以景衬情”,“别后”写景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景来写情,表述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的深情。

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直抒胸臆)

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借景、境抒情)

解析: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雨霖铃》(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虚实结合)

《谢亭送别》(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乐景哀情、衬托)

解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

2、虚实结合,“送别诗”中景为实,情为虚;“别前”为实,“别后”为虚;“别前之景”为实,“别后之景”为虚;细节为实,心理变化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的交错、交融,极其婉转、含蓄表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是实,渲染了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是通过想象来写词人内心无限的悲情。

以彼写此

就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不从自己写起,而是从思念对象写起。通过写思念对象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正意反写,相反相成。杜甫的《月夜》之所以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妆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

3、对比和用典,“送别诗”中诗人总是喜欢用对比,对比能够很强烈表现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反差越大就越能表述诗人内心的痛苦,即使是那种有豪迈之气的“送别诗”也是如此;另外就是“用典”,“用典”能够很简洁表述诗人的对朋友的思念、鼓励和抚慰。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就把历史和现实,自己和别人,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同时运用典故,强烈表述了诗人对世事蹉跎的感慨。

4、细节描写,诗歌中最能打动人心莫过于那些让人动情的一举一动,在“送别诗”中诗人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变化都足以感人肺腑,如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我们怎能为之流泪?如果没有“更尽一杯酒”,我们的心怎么能为之震撼呢?在“送别诗”中这种平实的不露神色的描写通常能让我们痛彻心扉。


(三)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

1、依依惜别的深情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凄婉悲凉]

2、情深意长的勉励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激情勉励,境界开阔]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情谊真诚,信念坚定]

3、坦陈心志的告白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话语平淡,情感深沉]

三、高考送别诗、羁旅诗的设题特点

(一)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什么特点?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解析:[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三)诗中常用意象有哪些?

《[双调]清江引 · 秋 怀》(张可久)

“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怎样的感情?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从而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意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感情,因此高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四)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等;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解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小提示:炼字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五、规律总结:
1.羁旅送别诗往往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的思想感情。常用  芳草、梧桐、孤雁、鹧鸪、扬花、杜鹃、月、水、长亭、浮云   等意象来表达
2.这类诗歌的感情色彩往往是 悲凉孤寂的  

3.常见的表达技巧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比喻、想象、联想等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时注意的几点:1、照顾全面,从整首诗来考虑,树立小文章观、分点答题的意识.2、运用一些诗歌术语.3、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作用.。

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设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意象去揣摩画面的意境[思想情感]的题。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阳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设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指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其设题的角度从问"折柳"的寓意切入,考查诗歌的形象。鉴赏本诗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折柳"的含义及其作用。解题时如能联系课本中学过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淋霖》),联系汉代霸桥送客,折柳赠别的习惯,就不难理解柳的形象中所寄寓的惜别怀远之情。
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想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本篇内容由国学启蒙网 yebeta.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国学启蒙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