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是由国学启蒙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古文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审美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审美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李贺的生平遭遇是不幸的,一生心境凄苦,一生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李贺一生虽仕途坎坷,但却始终怀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在短暂的一生中以诗为业,在诗歌中,不但讽刺了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抒发愤懑,而且还写神仙鬼魅等,题材丰富,想象奇特,句段字炼,色彩瑰丽,体现出了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后代诗人多借此题写征戍之事。“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力量大大削弱了,朝廷与藩镇的战争连绵不断。诗歌以朝廷与藩镇的战事为背景,通过歌颂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寄寓了自己为国立功的壮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首先是描写了战争形势的紧迫。“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叛兵来势的凶猛,“欲摧”表现了大敌压境、危城欲摧之状。从修辞手法来说,诗人用黑云翻腾滚滚压来比喻叛兵之势,形象而生动地渲染了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甲光向日金鳞开。”“甲光”即指战士的盔甲在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金鳞之光。“开”字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开”与“摧”两字相对,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黑云压在城上,城像快要压垮一样,照在将士们头上的阳光如同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这两句紧承“甲光”句,描绘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秋色”点明时令,诗人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的描写,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角声满天”指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塞上”交代作战地点。“燕脂”即“胭脂”。此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就是说,这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上句的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下句的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鲜血淋漓,已经凝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白天秋色中号角声满天响,日暮时分战场上泥土被染成了一片紫红色。这里暗示出了战斗的激烈,死伤惨重。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守军出击的情景。“半卷红旗”写将士们死伤惨烈,军队已经偃旗息鼓,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沉气氛。“临易水”由此而使人想起了燕太子丹在在易水为荆轲饯行是所说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的话。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结局,突出了将土们为国捐躯的决心。“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描写将士死伤惨烈的悲剧气氛。上句的“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下句的“重”字,诗人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好色的战旗在易水之边半卷着,严霜中,鼓声低沉。这里,诗人用击鼓进军的鼓声表明将士们已经没有什么斗志了,也只有以死报国,战死疆场。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诗人用战国时燕昭王的典故,建此台招揽天下贤才,这里用以指受到国家重用。“玉龙”即宝剑。这两句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我要手提宝剑去为君王战死。这两句诗人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诗人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因而,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
本篇内容由国学启蒙网 yebeta.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国学启蒙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