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秋水阁记》古文阅读标准答案,是由国学启蒙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古文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秋水阁记
钱谦益
①阁于山与湖之间,山围如屏,湖绕如带,山与湖交相袭也。虞山,嶞山也。蜿蜒西属,至是则如密如防,环拱而不忍去。西湖连延数里,缭如周墙。湖之为陂为寖者,弥望如江流。山与湖之形,经斯地也,若胥变焉。阁屹起平田之中,无垣屋之蔽,无藩离之限,背负云气,胸荡烟水,阴阳晦明,开敛变怪,皆不得遁去豪末。
②阁既成,主人与客,登而乐之,谋所以名其阁者。
③主人复于客曰:“客亦知河伯之自多于水乎?今吾与子亦犹是也。尝试与子直前楹而望,阳山箭缺,累如重甗。吴王拜郊之台,已为黍离荆棘矣。逦迤而西,江上诸山,参错如眉黛,吴海国、康蕲国之壁垒,亦已荡为江流矣。下上千百年,英雄战争割据,杳然不可以复迹,而况于斯阁欤?又况于吾与子以眇然之躯,寄于斯阁者欤?吾与子登斯阁也,欣然骋望,举酒相属,已不免哑然自笑,而何怪于人世之还而相笑与?”
④客曰:“不然。于天地之间有山与湖,于山与湖之间有斯阁,于斯阁之中有吾与子。吾与子相与晞朝阳而浴夕月,钓清流而弋高风,其视人世之区区以井蛙相跨峙而以腐鼠相吓也为何如哉?吾闻之,
万物莫不然,莫不非。因其所非而非之,是以小河伯而大海若,少仲尼而轻伯夷,因其所然而然之,则夫夔蚿之相怜,鯈鱼之出游,皆动乎天机而无所待也。吾与子之相乐也,人世之相笑也,皆彼是之两行也,而又何间焉?”
⑤主人曰:“善哉!吾不能辩也。”姑以秋水名阁,而书之以为记。崇祯四年三月初五日。
【注】:嶞,山形狭长的样子。陂,河岸。寖,同浸,渗透之意。吴海国、康蕲国:海国公吴祯,蕲国公康茂才,均为明初大将,协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天机:自然。
22.根据文中相关信息,作者以“秋水”名阁,是取
(人名)《秋水》之意。(1分)
23.第③段写主人登阁产生“黍离”、“江流”之悲,其作用是什么?(3分)
24.结合上下文,对文中划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世间万物没有不是这样的,也没有是这样的。
B.持肯定的立场去认识世间万物,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反之亦然。
C.顺着所肯定的方面就去肯定,世间万物没有不被肯定的。反之亦然。
D.对世间万物的态度,要么持肯定的立场,要么持否定的立场。
25.概括结尾主人言“吾不能辩也”的原因。(3分)
26.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将情景理有机结合的。(4分)
参考答案
22.(1分)庄子(周)
23.(3分)悲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1分)与上文登阁之乐形成对比,(1分)为下文领悟到乐与悲不过是人的主观感受作铺垫。(1分)
24.(3分)C
25.(3分)因为登阁不管引发怎样的情绪,也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对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在庄子等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看来,都没有什么区别,(2分)不必拘泥这些世间的俗见。(1分)
26.(4分)首段描绘山河环绕下的秋水阁的景色,令作者产生心旷神怡之情。第二段点出登阁之乐。第三段触景生情,联想到相关历史人物,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怀。(2分)第四段移情入理,举《秋水》中井蛙、腐鼠的例子,论述万物莫不然、莫不非的哲理,以庄子的天机自然来缓解内心的苦闷。最后一段则借秋水名阁,表达了人生态度。(1分)全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交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分)
本篇内容由国学启蒙网 yebeta.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国学启蒙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