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崆峒》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谭嗣同《崆峒》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是由国学启蒙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崆峒
【清】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②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注释】①此诗写于1889年,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②拏(ná):执持。
1.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   ▲    、    ▲   的特点。(各填一个词语)(2分)
2.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高峻(高大、挺拔)雄伟(浩荡、勇猛、奔放、富有力量、富有斗志、气势磅礴)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可以刻出崆峒山的高大,气势雄伟等特点

2.尾联化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不应仍问武陵源”表达出诗人追求的并非世外桃源,而是“桃花红满谷”的崆峒山,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用笔委婉,含意深远。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尾联“武陵源”“桃花谷”,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典故。关键词“不应”,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不应隐居,应该积极入世,积极向上的情感。

赏析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曾游历大半个中国,因其父在兰州做官,所以他多次去兰探父而路过平凉,并登崆峒、写壮诗,留下千古名篇。
  俗话说,看人先看个头,看山先看高险。“斗星高被众峰吞”,谭公的诗开门见山,见山说险。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旅游赏景时的一般心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从山下往上望,确实感到山高天小,日月星斗全不见,好像被山峰吞噬掉了一样。登上山顶,展望大好河山,又感到像笼罩在剑气之中,这是以小见大。但又马上拉回了视线。这里多好啊!云涛如海,隔断尘世,宛然一仙境也。然而,天路何在?出路安在?你看,就在云雾向上流动的山壑岭口之处,只是太高,需要登攀,需要奋斗啊!苍松古柏,弯弯曲曲像一条飞起的巨龙,直上霄汉,多么雄壮!青苔上留下了野兽奔跑的足迹,这显然是被苍龙赶跑了。好一幅喻景抒情图。还有转结句更妙:“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有两种解法:一是这里春景如同桃花源一样美,以后可不必再去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了。二是说这里纵然像桃花源那样美,可是国家正处在多难之秋,要面对斗争,不要像秦人那样躲避到桃花源里去。
  常言说,诗品即人品,写诗即言志。谭公足登崆峒山,心想变法事,胸怀坦荡,气吞山河,笔扫阴霾。9年后,诗人果然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变法、为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英年33岁。人去诗在山更高。读到这里,平凉人直只觉得这诗如山重,人比山高。

本篇内容由国学启蒙网 yebeta.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国学启蒙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