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赤壁》诗词阅读标准答案附赏析

袁枚《赤壁》诗词阅读标准答案附赏析,是由国学启蒙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赤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 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         诗。(1分)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3.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咏史 怀古 记游
2、C
3、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语言表达(1分)


赏析:
赤壁之战是一次轰轰烈烈的战事,是一段不朽的历史。但是,再不朽的历史也要归于平静,再伟大的英雄也要被历史烟尘无情地埋没。当诗人追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沧海桑田的感叹涌上苍凉的诗行。如袁枚的《赤壁》①: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袁枚乾隆十八年(1753)正式入主随园,开始了恍如隔世的田园生活。因为这一时期清静治学,远离政治,他的处世心态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返璞归真的出世心态促使他频繁地出游,甚至在六十九岁(1784)的时候,他也出行万里,远游岭南,即“花朝后三日,由其门生刘霞裳陪同,作岭南之游,作七律六首以留别随园”②。袁枚一生的出游多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短游,只有岭南出游是远游。这次出游从鄱阳湖南下,游历岭南粤桂一带,再北入洞庭湖,进入湖北,然后顺长江东下回到南京。这首诗正是这次归途中,过洞庭湖湖口登临赤壁所作。现有的史料并未记载该诗是写于蒲圻赤壁还是黄州赤壁,但是诗人“入湖南、湖北境后,写下了《潇湘》《二妃庙》诸诗,游览了愚溪、钴潭、衡阳的回雁峰、衡山的祝融峰、岳麓山等地,各有诗纪事、抒情,还写了《柳子厚祠》《再题贾太傅祠》《息夫人庙》、《岳阳楼》、《黄鹤楼看雪》《祢衡墓》等诗”③,从《岳阳楼》和《黄鹤楼看雪》两首诗的内容上看,诗人泊靠岳阳楼的时候是1784年深秋,而到武昌的时候已是飘雪的冬季。因此,诗人沿长江东下,途径距离岳阳仅数十里的蒲圻的时候,应该还是深秋时节。而到达黄州的时候显然是在武昌之后,也是那年冬季。从诗中的“秋渺渺”、“荻纷纷”、“乌鹊寒声”等描写内容可以看出,诗人登临赤壁的时候是深秋时节,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歌是写作于蒲圻赤壁的。

  这首诗浸透了时间流逝的沧桑之感。前四句用艺术化的笔墨,刻画了赤壁之战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明确指出诗人慕名登临的赤壁,就是当年曹操的百万雄师被击溃的地方。“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两句,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对火烧赤壁予以高度褒扬。但是诗人描写百万大军厮杀的场面之后,却感叹一切英雄和历史都消逝了,都湮没在山川当中,只剩下默默的东流水、渔船中昏暗的灯火和纷飞的荻花,诗人感慨往事消散如烟、时间流逝如梦。“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则表明心中陡生无限感慨,伴着秋日缓缓东流的“江水”和静谧夜空中的“乌鹊寒声”在静静地升腾。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倾注着鲜明的个人意识,袁枚作诗论诗崇尚“性灵”,而“性灵”的审美价值的核心是彰显独特的个性,即“有人无我,是傀儡也”,在诗歌中体现有“我”的境界是他创作的基本风格,此诗中的“我来不共吹箫客”正是体现了浓厚的个性色彩。

本篇内容由国学启蒙网 yebeta.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国学启蒙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