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几种常见的抒情方法及专项试题练习标准答案,是由国学启蒙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1.常见的抒情方法
古诗常见的抒情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考查重点,主要有:①借景抒情,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③借事抒情,④借人抒情,⑤用典抒情,⑥借古讽今,⑦借议抒情(寓情于理)。
另外,像衬托对比、虚实结合、联想想象以及对写法、无理而怨等手法,也属于抒情方法。应该说,它包括表达技巧中的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但要注意:一些写景技巧,如动静结合、正侧结合、多感官结合,又如个别修辞手法,它们都与表达情感关联性不够紧密而直接,一般不在抒情方法的知识系列中。
边练边悟1 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抒情方法。
(1)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借景抒情)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情)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借事抒情/对写法)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托物寓理/托物言志)
(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典抒情/对比)
(7)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借事抒情/细节描写)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典抒情)
(9)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无理而怨)
2.两类易混的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与借物抒情
①借景抒情。这是古诗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最重要的抒情方法。虽说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几种形式,但从高中复习的实际看,都可叫借景抒情。高考对它的考查,不只是在判断上,更是在景与情的关系和所要抒发的情感上。借景抒情中的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乐景哀情(这时多答成“反衬”)。理清了关系,才有助于理解所要抒发的情感。
边练边悟2 (20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
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赏析 该词描写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尽,可谓这首词的显著特点。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清秀柔美,深美婉约。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再写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作者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谒金门》“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真是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爱赏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而从“手撚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充分体现了秦观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边练边悟3 (2013·广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
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
②近,卖饧
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
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
答案 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解析 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赏析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恻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所谓景语亦即情语。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此句燕子千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流。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修禊”“卖饧”均为古代民俗,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故乡惟有梦相随”,一个“惟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徒增烦恼。
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这种方法多指咏物诗的整体表现手法,有时,非咏物诗也用此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考生会把它与借景抒情弄混。其实,它们有明显的不同,同是抒情,一个是借物,一个是借景。一个所借之物是物品,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一个所借之景是自然风景;一个所借之物,是主体式、单独的;一个所借之景,是众多的,无主体的。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粉泪偷将红袖印。
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试分析下片画线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
答:
答案 借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
赏析 这是一首写闺情的词作。上片通过写景表现时光的流逝,来烘托心中的闺思;下片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对心上人的思念。情感委婉真实。
上片从分手的时候写起。“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萼”,花萼,花瓣下的一圈绿色小片。“初凝粉”指花蕾开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现出雏形。“小桃”,桃花的一种,开花在旧历正月,梅花开后。“损”,伤,这里指桃花被风摧残而凋谢。这两句话是说,分手的时候梅花刚要长出花蕾,不知不觉桃花也已经凋谢。“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这两句是说,开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经凋落,你因为什么事还确定不了归来的日期?上片三折而下,写心上人久不归来,闺中人相思日重。
下片前两句具体描绘相思之情。“栏干倚遍重来凭,粉泪偷将红袖印。”“栏干倚遍”说明登高盼归之多,而“重来凭”表现出相思之深、之切。“粉泪偷将红袖印”,是说擦拭眼泪把衣袖弄上了脂粉。“偷”字表现出相思之情怕人知道的害羞之态,将情感写得很含蓄。结尾由盼心上人转而怨恨蜘蛛、喜鹊:“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蜘蛛”,这里指一种小蜘蛛,即俗传报喜的喜蛛。俗传喜鹊能报喜讯,所以有“喜鹊登枝”之说。这两句是说蜘蛛和喜鹊已多次相见,但心上人始终未归,真是误人不浅,像这样的不讲信用怎能让人相信。不怨人不归,而怨蜘蛛、喜鹊“无凭”,无理而妙。
(2)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主要指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指具体的诗句中,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诗才有的。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①
陈 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陈亮坚决反对。②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③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答:
(2)这首词下片画线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
答案 (1)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
(2)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赏析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
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限。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做出”一语,表达了作者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作者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只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做的打算!
“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的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极致。下面转而承上“争雄”,进一步正面发挥登临意。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郁愤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作者豪迈爽朗的胸襟气度。
“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①
王 维
寒更传晓箭
②,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
③舍,翛然
④尚闭关。
注 ①王维诗集中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中述及胡居士“床上无毡卧”等贫困境况,与此诗尾联以袁安喻胡某者相合。②寒更:指更鼓。箭:古代计时器,上有时间刻度,置于漏壶中,漏水不断下滴,箭上的时刻随之渐次显露,打更的人即据此报更。③袁安:东汉汝南人,住洛阳。一次大雪盈丈,洛阳令外出巡查,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④翛(xiāo)然:无所牵挂貌。
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用典。作者看到大雪而想起胡居士,并将胡居士比作袁安,表达了对胡居士的思念。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雪中思友的诗,表达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
颔、颈两联是写雪景的名句。颔联,作者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眼睛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作者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颈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出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作者的心境。作者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
本篇内容由国学启蒙网 yebeta.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国学启蒙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