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突破五种方法及练习

古诗歌鉴赏突破五种方法及练习,是由国学启蒙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古诗词鉴赏突破五法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点明是咏荷上之雨,而不是雨中之荷,为你的分析提供了重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郑燮的《沁园春·恨》,这“恨”字就是全诗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有的标题往往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题名点明时间、地点和词的内容),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三、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 楼 感 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四、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五、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1)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怎样的生活?
(2) 颈联中用“出”和“斜”作用是什么?
(3)诗的尾联说出了诗人此时心情的原由,这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心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野   望(王 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②徙倚:徘徊义。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3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3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做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这首词是“代人赋”,词中写的是所代之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2)开头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柳塘新绿却温柔”对抒情起了什么作用
(3)从风格上说,这首词属于婉约还是豪放?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梦元九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与元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却截然不同,试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
1.(1)安宁的生活。(2)以鱼儿的欢快地跃出水面和燕子轻盈地斜飞的细节描写,安宁悠闲的生活和愉悦的心情。(3)宁静心情,自得其乐。
2.(1)诗人举目四望,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1分),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1分),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1分)。(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得分点:要求答出画面由静到动的变化;能够说出整幅画面自然、朴素的总体风貌)

(2)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2层意思都有才可得满分,否则扣1分。意思对即可)

3.(1)主旨: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蒙蔽视听,一手遮天,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2分+2分)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2分)得分点:空间、立体感、浩然正气;写突出正气充满天地也对。不陈述理由不给会。说“秋后”好,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

4.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遥知不是雪”,是对梅花高洁馨香的品性的赞美,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5.(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暗示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6.(1)女子的离愁别恨与相思之情。(2)初春季节。对比突出“一片愁”,以乐景写哀情。(3)婉约。
7.(1)对友人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2)白诗不直说自己哭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从对方着墨,构思精巧。元诗说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白居易。一反其意用不能入梦写自己的妻苦心境,翻出新意,内容更为深广。

本篇内容由国学启蒙网 yebeta.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国学启蒙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